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视察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视察建议
发布时间:2019-08-16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送阅材料   第七期

(总第99)

枞阳县政协办公室编印       201971

编者按:620日,为进一步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组织部分委员,在江习明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枞阳镇陆家湾老龙灯会、钱铺镇木榨榨油进行了视察,并召开座谈会。现将视察情况和委员们的意见及建议归纳整理,分送县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视察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智慧和文化蕴涵,对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2008年起,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扬。

目前我县共有各级非遗项目33项,其中东乡武术、陆家湾老龙灯会等省级项目2项,枞阳胡琴书、浮山的传说、枞阳民歌、枞阳大鼓书、钱铺木榨榨油、义津米面、项铺生腐等市级项目7项,大红伞、 木雕、石雕、十番锣鼓、织带等县级项目24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名,为非遗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对非遗保护认识不够,缺乏共识,有的认为非遗保护工作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浓郁氛围尚未形成。

(二)保护机制还需完善。一是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目前只是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兼任非遗保护工作;二是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每年纳入财政预算的保护经费仅两万元;三是缺少专业人员和保障机制,非遗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的成果,限制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度和高度。

(三)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由于大部分非遗项目市场化水平较低,不能作为谋生获利手段,“学而无用”导致学习意愿不强,而部分具有一定市场效益的非遗项目,则受学习周期长、培养难度大和传承人“艺不外传”等老旧思想影响,导致全县非遗保护整体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

(四)非遗价值开发不够。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存在重申请轻保护的倾向,部分传承人认为加入了非遗名录就完成了保护和传承责任,或者仅仅把获取非遗资质作为荣耀,对自身传承的项目缺少后续的挖掘和发扬,非遗资源背后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

三、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共同担负起非遗保护工作职责,做好组织引领和服务工作。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宣传优势,持续普及与非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大力宣传非遗珍贵成果,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并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非遗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强化、细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工作。要加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后备人才培养,强化现有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培训,形成一只专业、专职的保护队伍。

(三)精心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力争建成集传承保护、研究实践、宣传教育、展演展示、观众体验为一体的非遗展示中心。同时,可以利用节庆等活动,繁荣、活跃民间传统文化,如陆家湾老龙灯会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不仅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能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不能因为安全和禁放等问题就因噎废食,禁止老龙上街巡游。其中环保和安全问题,可由环保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共同参与解决。建议把正月十日至十六日期间设为枞阳县民俗文化节,把枞阳的各种老手艺、名小吃和非遗中的手工技艺聚在一起,集中展示。

(四)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育。要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研究制定培育制度,提供优惠条件和政策,切实增强传承人的社会认同和对非遗事业的自我认同。引导部分非遗项目合理市场化是实现非遗薪火相传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和帮助传承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背后的历史人文蕴含,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充分发挥非遗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期报:刘亚东书记,杨如松县长,杨秀颀副书记,杨贤招、吴正芳副县长;本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送: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文化旅游局、农工民主党枞阳支部

发:县政协各室、委,十三届县政协常委

政协枞阳县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