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温暖的教育者》有感
发布时间:2025-07-31 信息来源:枞阳县政协 浏览次数:

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翻开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温暖”二字——它打破了我对教育的刻板印象,原来教育可以不只是严肃的规则与知识的灌输,更可以是一场以爱为底色的双向奔赴。

书中多次提到,教育的核心是“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作者用许多真实案例告诉我们:有的孩子需要耐心等待他慢慢开窍,有的孩子需要用鼓励驱散自卑,有的孩子需要用理解化解叛逆。这让我意识到,教育者的温度,首先体现在放下“标准模板”,像观察星辰一样,看见每个孩子自带的光芒。比如,书中那个总爱捣乱的男孩,原来只是想用“出格”换一点关注,当老师蹲下来问他“是不是想和大家一起玩”时,他眼里的防备瞬间变成了泪水——这便是温暖的力量,它先于道理,直达人心。

作者反对“功利化教育”,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像农民不会强迫种子提前发芽,教育者也该懂得等待与滋养。书中一位老师带学生养植物,不是为了写观察日记,而是让孩子们在浇水、施肥、等待开花的过程中,学会责任与期待。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教育,看似“无用”,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对生命的敬畏。这让我反思:我们常常太在意“教了什么”,却忽略了“孩子感受到了什么”,而后者,恰恰是教育最珍贵的果实。

温暖的教育者,首先温暖自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说“教育者的温暖,源于内心的丰盈”。如果老师自己疲惫、焦虑,传递给学生的也只会是压力。书中建议教育者学会“自我关照”:在忙碌中留一点时间阅读、反思,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感受纯粹的快乐。原来,温暖不是刻意表演的“温柔”,而是教育者内心平和、热爱生活的自然流露。当老师眼里有光,学生才能跟着看到世界的明亮。

合上书,我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塑造”,而是一场平等的“陪伴”。做温暖的教育者,不必轰轰烈烈,只需在每一个当下,带着善意与耐心,陪孩子慢慢长大——就像阳光落在草地上,不声不响,却让每一株小草都有勇气向上生长。

(作者系枞阳县政协委员吴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