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委员风采
邹树青:深耕服装企业创与合
走近浮山镇的徽业服饰有限公司,一字排开的厂房上赫然印着“真情在心,责任在肩,事业在手……”几个大字,令人不由得心生敬意。与外面的静所不同的是,车间内部呈现出另一番“闹中取静”的“景致”,在缝纫机、电脑拼缝机、电脑自动运模机等机器多声部合奏的交响乐中,工人们各司其职,忘乎所以的沉醉其中,一批即将销往杭州的羽绒服便由此而生。
“我就是个手艺人,服装立体设计制版是兴趣所在,徽业服饰则见证的是我在服装行业的一路摸索与成长。”徽业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树青说道。
1989年,他远赴山西临汾,从学徒做起,一点一滴地在服装行业中汲取营养,逐渐摆脱了最初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茫然宭境,成为了一名集裁剪、熨烫、缝纫等方面技术于一身的行家好手。2011年,邹树青毅然放弃了常熟服装厂的优厚待遇,谢绝了厂老板的尽力挽留,凭着满腔的热血和经验的积累,回到家乡创办了徽业服饰有限公司,带动了200余名工人就业,拥有了羽绒服专业生产线4条,产品除了销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北美及西欧等地区。
回乡创业这几年,邹树青看到了主要从事外贸来料加工的服装生产企业生存之艰难,找源头,转思路,求生存。邹树青于2018年12月18日成立我县首家服装设计原创工作室--格娜依原创工作室,一期便已投入了300多万元,注册的服装品牌“格娜依”、“丹娜妮”已推向市场,徽业服饰以原创力量为我县服装行业自主研发开辟了新天地。
“走自主研发品牌之路,推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这是邹树青委员在我县“两会”中发出的心声。原创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源源不断增加企业内生动力,从而可以让县内90%的服装企业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这样的枞阳服装企业拥有自己的“千仞岗”不再只是构想,同样这也是他心之所向,力之所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邹树青在我县“两会”发言中曾就服装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阐述,“整合各服装企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互享,多边合作……”邹树青的设想从未只停留在纸上,更多的是付诸于实践中,联合县内5、6家企业协作交流,积极应对江浙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所带来的成本相对劣势,作规模化发展之路,抢占国内外市场。“诸如,我们今年上半年接到70多万件外贸订单时,会分出40多万件于其他合作企业,保证其淡季不淡。与此同时,几家企业技术的互通有无,相辅相持,信息畅通,可以进一步夯实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空间。”邹树青说道。
邹树青在多模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为厂内16名贫困户插上了“增收翼”,施春丽就是其中一员。2018年,家里的顶梁柱,施春丽的丈夫不幸患上了尿毒症,高额的医药费拖垮了整个家庭,于2019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坚强的施春丽并未被丈夫病魔所屈服,她要撑起这个家,让两个孩子读好书,让丈夫和奶奶身体好转起来,她选择在家门口的徽业服饰就业,做起了缝纫工人,靠着自己一双巧手,每个月可以获得保底收入2500多元。“在这里上班,老板和其他员工都很关心人,氛围蛮融洽的,我也能够通过自己劳动每个月为家里的困境做些什么。”施春丽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如今的徽业服饰,在邹树青的强力引领和企业员工的齐心协力下,年生产羽绒服已突破100多万件。事业蒸蒸日上的邹树青不忘乡梓情深,积极关注民生,热心公益事业,每年以公司名义资助一名大学生,向敬老院的老人们捐物慰暖,2016年6月,全县洪灾之时,捐资捐物3万余元,以期能为抵御洪水灾害贡献绵薄之力。
原创研发是主攻方向,品质的保障是企业之魂,用自己的设计去征服市场是梦的起点,将品牌打响是努力的动力所在,借鉴江浙,联合枞企,掌握生产的主动权,壮大我县服装主导产业集群影响力,从而能够为县里促发展、稳就业、增税收民生方面多做点实事便是我心之所盼。邹树青谈及未来,责任与担当悄无声息的融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