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今天发言材料的题目是《让红灯在枞阳亮起来》。
有一盏红灯,曾经亮遍全中国;有一盏红灯,曾经红遍全中国。这盏红灯,就是著名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和《红灯记》里的红灯。“红灯”的符号意义, 是传承革命精神的“凝聚灯”,是不忘初心的“信仰灯”,是牢记使命的“导航灯”,是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胜利灯”。
塑造这盏红灯的作者叫沈默君,他的名字也曾经红遍全中国,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谁没看过他创作的《红灯记》《南征北战》和《渡江侦查记》这些红色经典,几乎就算不上是中国人。
1965年,红遍中国的沈默君和枞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年他再次跌到人生低谷,被开除党籍军籍,从长春电影制片厂发配到小城枞阳,在县文教局当了一个小职员。枞阳的这段岁月,是让他最刻骨铭心的日子,因为在那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无论是枞阳的干部,还是群众,都对他给予了应有的同情和关照。县里安排他和老母亲、还有儿子住进了县城中心的蒲江大院,虽然是两间30多平米的平房,这对犯了“错误”的沈默君来说,有个相对安稳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已经很知足了。
在枞阳 ,沈默君生活了长达14年时间,娶妻生子,广交朋友,与枞阳人结下了深厚情谊,枞阳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当时,沈默君虽然贫病交加,但红灯在他心里从未熄灭,他坚持创作的热情一直不减,经常深入基层采访群众,走访当年新四军、游击队在枞阳沿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为创作电影剧本《长江支队》收集素材。
1979年,沈默君恢复党籍军职,不久,调文化部剧本委员会任副主任。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对最困顿的时候接纳他保护他的枞阳念念不忘,多次回枞阳看望昔日的亲友故交。
沈默君被誉为中国的“西蒙诺夫”,他为新中国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播,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没有之一。如今,沈默君故居仍然保存在枞阳县城正大街原蒲江大院,整幢建筑为砖木结构,约90多平方米。如果将他的故居打造成“沈默君纪念馆”,利用这个阵地展示新中国建立后的红色经典电影,将是一笔全国绝无仅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近年来,枞阳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风生水起,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相对而言逊色不少,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对枞阳丰富的红色文化存量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制定长远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是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需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习总书记对发展红色旅游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红色旅游不只是一般意义上游山玩水、休闲娱乐,更是一种心灵之旅、思想之旅、精神之旅,底色是红色,核心是精神,具有特定的政治意义和文化蕴意。
红色基因不会自动融入思想血脉,红色精神也不会自然化为崇高信念。对中国内地游客群体来讲,我们必须要将“红色”与“旅游”有机融合,创新形式,打造亮点,使红色旅游景点既有意义还有意思,既有内涵还有颜值,真正让人们在红色景观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意志品格,在沐浴红色文化中感悟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对港澳台同胞和国外游客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引人瞩目,他们也迫切希望更多了解这种飞速发展背后的成因。而红色文化旅游,正是他们了解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哪里来的重要方式,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来自何处的最直观途径。
2014年,中国京剧院在台湾演出《红灯记》,引起巨大轰动。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瞧瞧,〈红灯记〉里的共产党如何比钢铁还要硬》,文中她提到,她的父亲观看时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这就是红色文化的力量。
浏览山水美景,瞻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选择有革命和历史纪念意义的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通过红色旅游感悟崇高、净化心灵,益德益志、升华境界。红色旅游也以其独特的景致、丰富的内涵,彰显着无尽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把红色旅游作为枞阳全域旅游的一项重点工程,释放更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人力财力精心打造红色景点、景区。特别是对“沈默君纪念馆”建设,要着重提上议事日程。
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成立“沈默君纪念馆”筹建小组,结合上码头历史街区改造,征收沈默君故居,并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
二、通过政府和民间力量,筹集“沈默君纪念馆”建设经费、陈列资料。请专业团队设计展陈方案。
三、利用沈默君故居现有条件,建设小型放映室,循环放映《红灯记》等红色经典电影,让红灯在枞阳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