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2016年11月,我县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对我县加快旅游业发展,做活旅游文章,推动经济转型,进一步提升枞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至关重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强化大旅游理念,全力打造枞阳旅游集聚区。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认真调研。由此,我提出建议: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下枞阳老城区的改造。
枞阳县城滨江怀湖,山水生态良好,打造山水园林小城有着天然的优势。站在旗山公园的汉武阁上放眼望去,西北方上枞阳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莲花湖公园新绿如染,碧水生烟,“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光让人心旷神怡。但如果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东南方的下枞阳,拥挤狭窄的道路,杂乱无章的建筑,破碎离散的居民区,与上枞阳极不协调,差距之大,令人堪忧。
查阅相关史料得知:“下枞阳”,别称“蒲城”,又称作“吕蒙城”,古名舒口,现在又叫下街,下枞阳镇,因水而兴。因为通江达海,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为了防御北方的魏国入侵,沿长江一线要地筑城设防,修筑于长河出口处的军事要塞,即枞阳吕蒙城。据知情者介绍,吕蒙城城址呈长方形,依山傍水,四方各辟有城门。据记载,南朝•梁天鉴年间,下枞阳一度成为枞阳郡郡治所在地。到明代中后期,这里是舒城、桐城、庐江、怀宁、潜山等县的漕粮、食盐集散地,粮仓、盐仓遍布,为长江中下游最繁忙的航运码头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枞阳渔业资源丰富,早年下枞阳居民大多是渔业大队的渔民,在长江和内河以捕鱼为业,最鼎盛时期,枞阳渔业大队是全省闻名的富裕村。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20多年里,小三线军工企业向阳造船厂进驻下枞阳,带动了下枞阳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居住环境,下枞阳的条件都远超上枞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对国防企业的重大调整,向阳造船厂整体迁走,此后,虽有一批县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迁移下枞阳,但受市场经济冲击,不久纷纷倒闭关门。从此,下枞阳一蹶不振。
现在,下枞阳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像样的企业和超市,除了一片工业废墟,只有一个自发形成的露天农贸市场人气最旺,但由于无序经营,市场不规范,拥堵挤、脏乱差,一直是创建文明卫生县城的老大难问题,居民和管理人员对此颇有微词。
现对改造下枞阳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突出滨江小镇特色。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将下枞阳纳入到全域旅游整体规划中,推动下枞阳老城区的改造。要因地制宜,突出下枞阳以渔业为主,长江水产品丰富的特色,打造以长江鱼鲜为特色的“枞阳美食一条街”;下枞阳滨临长江,沟河湖叉众多,可以开发建设成休闲垂钓度假区;对长江水产品深加工,培育成特色美食品牌;打造1-2家主题酒店,突出观长江风光,品江鲜美味的特色。将下枞阳打造成集休闲垂钓、娱乐餐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滨江小镇。
(二)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历史上,位于长河入江处的吕蒙城一直弥漫着战火硝烟。它北依幕旗山、南临扬子江、东据永登圩、西接长河口,地尽其险,颇具控扼水道易守难攻之势,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吕蒙城又是一片神圣的土地,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出巡,由云梦(洞庭湖)浮江而下,在枞阳河附近短暂停留;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天柱山,然后浮江东下,在枞阳河上岸,亲自挽弓射蛟,为民除害。鉴于吕蒙城乃至枞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鉴别的古城成功开发模式,结合“棚户区改造”政策,可以打造一条“民俗风情街”,并将引导购物渗透其中,复活呈现昔日的吕蒙城;下枞阳作为吕蒙城的文化创意,连结白鹤峰、上码头等景点,打造一条枞阳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依托“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展现枞阳文化的精辟,建立“东乡武术表演4D影院”、“枞阳胡琴书、大鼓书演艺剧场”“枞阳木榨油制作演艺”等,融入文艺表演、民俗再现,以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展示枞阳民俗和农耕文化,做到以文促商、以文促游。
(三)抓好配套设施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维,高标准、高起点做好旅游景区沿线停车场、旅游公厕、景点标识牌、游客服务中心、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建立城区共享单车服务系统,增设县内主要景点旅游公交专线,加大旅游线路的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业低碳发展。
(四)改造开发废旧厂房。由于建筑的物理寿命往往大于其功能寿命, 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厂房大多数都具有开发潜力。改造开发废旧厂房是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文历史保护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既可以给居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为优秀的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但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应加强引导作用,招商引资,将废旧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延伸其商业功能,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辅以餐饮、旅游、时装、家具、床上用品、摆设等,部分采用全装修,方便小型公司入驻;也可以进行项目规划招商,整体打包给创意投资公司来策划运营。